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294211.html《学术史讲义:给硕士生的七堂课》,葛兆光著,商务印书馆,年9月版,页广州小雪过后的天气晴阴无定,冷暖交替。虽然蛰居乡野,暂离尘嚣,在这样时令中读书的心情仍然很受影响。原以为在这时没什么心情读那些大部头的书,但是前几天参加由新京报书评和广西师大社上海分部组织的线上读书谈,主题就是在今天为什么要读“厚重之书”,正好应对了时下的读书心情。何谓“厚重之书”?在我看来很难下一个严格的定义,只能说它有一个大致的指向。大部头的篇幅固然是一个因素,但还有更重要的因素是内容、思想内涵、经典地位以及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开放性意义。有些“导读”“讲义”类著作的篇幅并不“厚重”,但是同样可以以其学术与思想含量给人以厚重之感。例如英国学者西蒙·斯威夫特(SimonSwift)的《导读阿伦特》(陈高华译,重庆大学出版社,年)是“劳特利奇批判思想家”(RoutledgeCriticalThinkers)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丛书的“编者前言”说,该丛书致力于把那些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观念放回原本的语境中论述,从而引导读者阅读思想家的原著。或许在专业研究者看来,这类“导读”面向初学者和学生,往往不具有学术上的深度和作者的独创性思维。但是,有一次当我和尔克讨论这类“导读”书的时候,他却提出了一些反证,例如那套“牛津通识读本”中的《维特根斯坦与哲学》(byA.C.Grayling),不仅对概述性的导读持有高度谨慎的态度,同时对维特根斯坦在晚近哲学中的地位和影响也提出了不乏独创性和争议性的见解,这说明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导读”的学术目标并不满足于
概述与介绍;当然他也认为过于充满个人性和争议性的“导读”实际上或许难以符合这类丛书读物的初衷。这是一个颇有意思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