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克。图/新京报网
临近岁末,苹果CEO库克自领导苹果以来首次访问新加坡。在接受《海峡时报》采访时,他不无急切地呼吁,代码是一种全球性语言,倘若孩子们只能在母语之外学习一种语言,应该学会写代码。
在他看来,即便英语和汉语等使用得最多,但依然是区域性的,而掌握了代码好比学会一种全球性的语言,是为未来的工作做准备;虽然写代码不会为人类开拓新的边疆,但为人们提供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机会,因此应渗透到数学、历史或英语等课程之中。
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智能科技创新方兴未艾,正在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智能革命,即将到来的年很可能会成为智能社会元年。库克的呼吁,当然不排除是企业公关行为,但代码在未来社会某种程度上承担“语言”的功能似乎是难以回避的方向。
作为人机交互语言,代码是智能社会的“通关宝典”
从苹果推出让iOS开发更简单、更精确的swift语言,到库克向学生们喊出的“人人都可以写代码”的倡议,都传递出这样一种理念:在智能社会发展的赛道上,起跑线已然前移到下一代人的关键知识和核心课程。
回想现代社会以来人类疆域拓殖,新知识的教育和普及一直是竞争的焦点。年前,另一位著名的库克——航海家和探险家库克船长之所以能够在太平洋探险中首次发现新西兰和澳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做海军商船学徒期间研究过代数、几何、三角、导航和天文。
60多年前,苏联制造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塔尼克”上天,极大地刺激了美国,促使其不遗余力地发展高等理工科教育。
自世纪之交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人类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从N世代到X世代,知识的加速更新迭代使得年轻人的学习优势愈益显见。在这一趋势初见端倪的35年前,中国有领导人就提出过“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的真知灼见。
如今,在迈向智能社会的进程中,代码成为联结人类和机器的通用语言,这一语言随着信息技术迭代,将越来越普遍地存在于周围的生活当中,而掌握这种语言,一定程度上也将成为人人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由此,拥有更多地编程人才,将成为企业创新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虽然我们不满教育焦虑,反感给孩子加压、增负,但让青少年掌握基本的编码知识和技能,或许真的正在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图/新京报网
值得一提的是,“代码学习”可能也是一个均衡教育的契机。一方面,如果国家和企业能够致力于让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从小接触到优质的智能科技学习和实践的资源,将有助于打破空间限制,化解由知识获取机会不均带来的智能鸿沟;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从小像掌握母语一样打下会写代码的底子,无异于获得了智能社会的通关宝典,具备了可持续学习的根基,从而能更灵活地应对智能社会不可避免的“机器换人”挑战。
代码既是一种技术语言,也承载着价值底色
就信息和智能科技的教育普及而言,中国其实没有落后,甚至还有不少成功经验。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中国能够跟上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浪潮,一跃而成为信息和智能科技领域的第二大创新实体,信息技术教育从娃娃抓起功不可没。不久前,在美国国会,中国的人工智能小学教材甚至成为中国可能超越美国的佐证。
在智能社会的未来愿景中,软件和算法将定义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关联。在语言功能之外,甚至具有了某种“法则”性质。
从智能科技与人类文明的深度纠缠态势来看,所谓代码即法则,意味着写代码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人类活动。因此,代码并不只是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而是始终嵌入在社会的价值观当中,并且有着深刻的社会影响。代码不只是工具,而且承载着意义。
因此,倡导学习写代码,不应局限于技术,只当做就业准备或生存技能;而要立足培育智能素养,教育学生从小在理解代码和善用代码的基础上会编写代码。
理解代码和善用代码就意味着,写代码不再只是“理工男”的日常,而要扩展到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当中,通俗地说,将程序员和产品经理“合二为一”——既学会写代码的基本知识,又具备反思其局限和边界的智慧,以合乎人性的价值法则规范技术代码的编写。
这段时间,不少人都在探讨5G时代以及未来的智能时代将是怎样的图景,却往往只得到一个模糊的感觉,难有明确的设想。其实智能社会如何发展,很大程度上就依赖于每一串代码的编写。
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提前布局,将代码相关知识融入学校课程当中,让学生能够对这种语言不陌生,并且根据自身爱好和特长进行深入学习,对于迎接未来世界的竞争和挑战,建设智能社会,将是一着“先手旗”。正像库克所指出的那样,当孩子们通过增强现实工具看到一个更加绿色的未来时,就可能将其变成现实。
□段伟文(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孟然校对: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