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圈:如何理解现在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为何现在提出?
黄益平:我觉得大循环这个事并不完全是新的,在全球危机以来,我们一直在讲要更多地依靠内需来支持经济增长。它背后一个重要逻辑就是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小国经济变成了大国经济。小国经济的意思就是不管出口、进口多少,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现在变成大国经济了之后,影响就变大了,有一个通俗的说法是“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也就是说不管做什么,都可能在国际市场上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现在很难继续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外国直接投资进来,然后出口出去,支持经济增长。无论中国做什么,都可能对各国经济产生结构调整的压力,各国也会对中国的变化做出反应。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增长速度在不断地放慢,复苏不是很强劲,这样也就无法继续靠外部需求来支持中国经济增长,起码难度变得越来越大。最近因为外部市场环境进一步恶化,比如中美贸易冲突,我国在技术、投资和贸易方面就遇到了不少障碍与困难。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已经变成超大规模的经济体,国内的回旋空间变得越来越大。
现在提出的“双循环”,跟过去一直在说的内需有关系,但又有不同。
简单地说,既有需求,也有供给,才能形成循环。供给应该包括生产、技术和整个供应链。“双循环”即国内供给与需求之间形成良性的循环,同时和国际的循环紧密配合,国内外两个循环一起动。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来说,双循环是下一步支持经济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机制。
经济学家圈:在国内大循环的新格局中,金融业应该做哪些调整?
黄益平:金融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比较弱。我经常看“边际资本产出率”这一指标,它表示的是每生产一个新的单位GDP,需要几个新的单位资本投入,这个指标在年是3.5,现在已经到了6以上。可见资本投入的产出效率在不断下降。
具体地看,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过去这些年这个问题一直很突出。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问题不解决,可持续发展就会变得很困难。另一个问题讨论比较少,但是同样很尖锐,就是普通老百姓投资难。老百姓过去有钱就放银行、买房地产,现在房地产已经不像过去那么有吸引力,银行存款实际上回报也非常小。所以老百姓感觉很困惑,不知道把钱投到哪儿去。这个问题不解决,将来问题也很大。
为什么现在会碰到这些问题,而过去似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比较有效?
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有几个比较突出的特征,就是规模很大,政府管制比较多,同时监管比较弱。这样一个金融体系在过去支持经济增长没有问题,原因就在于过去的增长是基于低成本优势的粗放式增长,是以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扩张为主。在那样的条件下,产品是成熟的,技术是成熟的,市场基本上也是成熟的,以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为制造企业提供融资支持,效果还不错。虽然政府干预比较多,有效率损失,但总体的有效性还比较高。
现在碰到的问题是,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转向创新驱动型,金融的新挑战就是怎么支持经济创新,其中一个故事就是怎么支持中小微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因为民营企业在总的知识产权当中,比例大概占到70%,这就意味着我们如果还没有很好的支持中小微企业的手段,将来会遇到非常大的问题。
怎样才能更好地支持双循环,尤其是国内经济的循环,从根本上说就是怎么支持创新、怎么支持产业升级。这里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再比如银行也要不断地创新,从过去简单的给制造业提供融资,尤其是像抵押贷款这些方法,更多地转变为怎么判断风险,怎么来支持创新型技术升级。还有就是多管齐下地支持中小微企业,包括采取数字金融的手段。
现在所面临的金融挑战,核心就是一句话: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在发生改变了,但金融模式还没有转过来。现在需要做的就是以金融创新有效地支持经济创新。
经济学家圈:怎么看待人民币国际化?
黄益平:人民币国际化应该说是一直在推进过程中,当然也有起伏。从年开始不断加速,当时央行提出来两条腿走路的策略,一条腿是人民币汇率的改革,另外一条腿就是资本项目开放。
现在国际经济形势不是特别好,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可能是多方面的。
从需求的方面来说,也许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任务变得更为迫切了。美国金融制裁的风险已经明显提高,这是需要面对的问题。如果人民币能走到国际市场上去,起码将来可以多一个选择。
从近期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外部环境来看,可能也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尤其是贸易、投资的相对增长空间有所收缩。现在怎么办?最重要的还是首先要确定一个长远的目标,然后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个事情,不管政府着急不着急,它有其自身的规律,需要满足一系列的条件。我们曾经做过一个研究,就是人民币怎么样能成为国际货币,怎么样能让国际社会接受,最起码有三个层面的问题要解决。
第一是经济规模要足够大,同时足够开放。这样的话,跟国际经济之间会有很多的经济往来,人民币使用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第二是要有一个开放的、高度流动的,而且复杂程度比较高的资本市场。因为把人民币推到国外去让大家使用,最终还是需要有一个载体,就是外国的机构和个人需要持有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因此我国的资本市场要足够开放,同时有足够多的产品。
第三是法制和金融监管政策需要大幅改善。首先,国内国外的政策要相互匹配,这样资本流入、流出才能顺畅。其次,要明确保护产权,外国人持有人民币资产得有信心。如果没有信心,人民币国际化也就无从谈起。
概括来说,人民币国际化可能是一个长期性的任务,它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实行的一系列政策也需要相互配套。在年以前,我国大力推动跨境贸易和投资的人民币结算,做得不错,还在香港建立了离岸人民币市场。但年年中改革汇率中间价,引发了一场市场波动。最后为了稳定汇率,之前为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做出的一些努力实际上被抵消掉了。这就说明,如果汇率灵活不够,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举措产生制约作用。
经济学家圈:有人很担心SWIFT清算系统被踢出来,可能发生吗?应该如何应对?
黄益平:我个人的判断是可能性不太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还是需要充分考虑这个风险因素,把这个“不太可能”的情形当做一个可能的情形来对待。争取不要出现,但是对最坏的结果还是要做一些预案。
客观地说,要完全防备也比较困难。一方面,虽然SWIFT(SocietyforWorldwideInterbankFinancialTe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