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界网站
作者:靳毅
兴衰沉浮30年!
-数字货币的前世与今生
前世:数字货币的艰难探索之路
数字货币的创新并不在于“数字化”或以电子方式存储账户余额。早在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就在美洲银行用于储蓄业务,60年代自动取款机开始代替出纳业务,年成立的“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间电子结算网络。年代,用户持有银行卡或信用卡就能在计算机系统上完成转账业务。银行账户的电子化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
年代,数字货币的出现旨在满足以下三个需求:
1)零售支付快捷方便的需求。传统金融的高成本使信用卡等支付手段很难完成小额支付。因此,数字货币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零售支付问题——使得商家、客户彼此之间的小额支付更方便、快捷。
2)对个人隐私保护需求。信用卡与个人信息绑定,银行可以追查消费者的所有消费记录;当使用信用卡进行线上支付时,消费者还需要向亚马逊等电商平台提供信用卡信息。今天,我们已经习惯了将个人信息提交给银行、电商和第三方支付公司等,但年代的美国,网络还是新兴事物,数据加密协议刚刚兴起,人们对自己的个人隐私以及支付的安全性问题深感担忧。
3)现代货币体系的反思。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后,世界各国开始使用信用本位制度,货币供应量不再取决于国家黄金存储量,而是取决于政府针对经济发展而制订的货币政策。为防范经济危机,凯恩斯主义政策盛行,这带来了持续的通货膨胀、政府干预过多等问题。此时,自由主义货币理论和政策兴起,弗里德曼强调稳定货币的重要性,提出单一货币规则,并提高央行独立性以稳定货币供给。而哈耶克则提出更加激进的路线,即放弃法币,实行“货币非国家化”,由私人发行货币,通过竞争形成市场内生的货币体系。
在此背景下,以密码学家为代表的学者开启了数字货币的创造征程。回首这段历史,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到处充斥着失败者的尝试。在比特币问世之前,细数数字货币的名单,无论是数字黄金货币、密码货币还是以信用卡为基础的技术,可以达到上百个。我们通过4个极具代表性且推动创造进程的数字货币来回顾这段历史,探寻它们在货币形态演变过程中的历史意义。
年:eCash
人类历史上第一种数字货币
与银行卡或信用卡支付相比,现金虽然具有携带不便、不安全等缺点,但其一个明显的优势在于它的匿名性。使用现金支付时,银行无法获得用户的交易信息,卖家也无法得知消费者的个人信息,这能够很好地保护用户的隐私。
年,大卫·乔姆(DavidChaum)最早提出把加密技术运用到现金上的想法,发表了一篇名为“盲签名”的开创性论文,这种盲签技术能够支持匿名交易,既保有了现金的匿名性优点,又将现金电子化从而解决了现金携带安全问题。
eCash的运转模式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付款方在付款时,向收款方发送一张包含金额和银行签名的电子卡片,收款方可以凭借该卡片到银行领取相应数额的美元。为了保证该电子卡片的不可复制性,每张卡片上都有唯一的序列号,使用过的序列号将不能重复使用,从而有效地避免了“双重支付”。
但序号的唯一性也决定了银行能够将序号和用户一一对应,用户的隐私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大卫的盲签名技术,开创性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付款方将序列号使用盲函数转化后发给银行,银行在不知原始序列号的情况下签字,该过程称为“盲签”。
银行签名后,将卡片发回给付款方,付款方进行“脱盲”获得原始序列号,再将具有银行签名和原始序列号的卡片发给收款方,收款方将卡片发回给银行,银行确认签名属实(但不知道是在何时为谁签署的),并将原始序列号记录在案并保证没有被重复记录。然后,银行发送给收款方一张带有新的序列号的卡片,进行新一轮的交易。
年,乔姆将数字现金的想法商业化,创立了公司DigiCash,发明了人类历史第一种数字货币——eCash。最开始的几年,DigiCash风头正劲,ING霸菱(INGBarings)和高盛(GoldmanSachs)想在两年内把DigiCash带入股市,比尔盖茨计划把eCash嵌入到Windows95中,网景(Netscape)也来联系过投资,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被乔姆拒绝。年,信用卡公司Visa想投资万寻求合作,乔姆突然提价至万,导致合作失败。
当时,eCash系统也获得一些银行的青睐,年,美国的马克吐温银行是第一个尝试eCash系统的银行,年与德意志银行合作,另有6家银行紧跟其后,但eCash的推广效果却不尽人意,马克吐温银行仅有个商家和几千名用户注册了eCash。随后,DigiCash便走上了与花旗银行谈判的漫漫长路,因为花旗的七千万用户对DigiCash来说具有巨大吸引力。但风险投资者似乎已经等不及,纷纷撤资。最终,DigiCash在年宣布破产,具有革命性的eCash就此终结。
eCash的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1)公司管理不善。许多员工对公司创始人乔姆的评价都是“过于理想化、顽固和偏执”,DigiCash与微软和VISA的擦肩而过直接让eCash错过一个时代。2)匿名交易难以获得银行和监管的支持。eCash的匿名交易虽然很好地保护了用户的隐私,但银行无法追踪资金的流动,触动了银行的利益,也造成了监管的困难,因此,银行对eCash系统的使用并不积极,这直接导致了eCash无法触及用户。但究其根本,eCash失败是因为它必须要有一个中心机构管理运行的服务器才能运行,而且这个服务器必须参与每笔交易,如果服务器停止工作,交易就不得不暂停。
无论如何,eCash是数字货币历史上第一次实际应用的尝试,作为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极大的鼓舞了密码学者对数字货币的热情,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年:e-gold
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的数字货币
除了对便捷性和隐私保护的需求,金本位崩溃后,有些国家政府滥用货币发行权引发了恶性通胀,金本位支持者的声音再次叩响,道格拉斯·杰克逊(DouglasJackson)就是其中一位坚定的金本位拥护者。年,道格拉斯·杰克逊创立了公司e-gold,e-gold通过1:1锚定黄金的价格并进行%黄金储备,将金本位时代的交易模式电子化。用户可以将e-gold与法币兑换,也可以在不同客户间进行e-gold的直接划转,具备支付功能。
e-gold不需要通过信用卡、银行账户等繁琐的手续流程,就能够快捷、方便、跨地域进行交易,在其成立后很快便得到了迅速成长。年,e-gold在个国家拥有万以上个账户,拥有超过3.5公吨的黄金储备,雅虎、亚马逊等巨头公司都开通了e-gold支付交易方式,由此可见其当年的影响力。
在年-年这十年间,数字黄金货币迎来了它们的“高光时刻”,数字黄金货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E-Bullion、E-dinar于年创立、GoldMoney、1MDC于年创立、Pecunix、CrownGold、LibertyReserve于年创立。可惜好景不长,年,e-gold系统的匿名性为东欧黑客洗钱提供了犯罪基础,再加上后来平台持续遭遇黑客攻击,最终因政府施加的压力导致破产。而其他数字黄金货币也步了e-gold的后尘。
e-gold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看,是其匿名交易系统成为了犯罪的“温床”。用户注册和使用e-gold账户不需要提供真实身份,e-gold可以在同类账户间自由划转,又可以方便地兑换成各国法币,能够成功避开全球货币清算体系,成为非法资金转移的快捷方式,从而演变成各种犯罪活动的重要工具。
比如,在一些贩毒、贩卖人口等非法交易中,e-gold是最受欢迎的支付方式;打着e-gold的旗号进行传销诈骗,年这一传销手法还传入中国(至今,e-gold在百度百科词条中仍然被定义为跨国传销组织)。因此,e-gold受到了了监管部门的打压,走向破产之路。但根本原因与eCash如出一辙,即它始终需要一个中心化机构来运作,中心机构一旦出了问题,相应的数字货币也即不复存在。
e-gold就此成为历史,虽然它在技术上与后来出现的密码货币并无关系,但它是第一个进入大众视野的数字货币,它的曾经辉煌第一次证明数字货币是有广泛需求的,这极大地启迪和推动了后来的数字货币浪潮。
年:B-money
应用分布式记账技术
eCash和e-gold的失败都归结于中心化的运作机构,且人们对现代法币体系的质疑也来自于对央行等信用中心的不信任,去中心化的思想由此产生。
年,戴伟(WeiDai),提出了一个去中心化数字货币的构想——B-money,首次提出将分布式储存技术应用到数字货币中,明确了分布式记账的概念,即一个由多个具有记账功能的节点维护共同一个特定账本的分布式存储系统。
分布式账本技术(DistributedLedgerTechnology,简称DLT),其基本思想可以理解为一种集体记账,当交易者发起一笔交易时,他会将这笔交易信息广播出来。全网用户都进行记账。在之前的货币体系中,只有一个中心化的记账人,比如银行或者Digicash,负责跟踪每笔资金的动向。在B-money中,每个用户都有一份完整的记账副本,资金动向可以从任何一个人的账本上追踪查询。因此,B-money可以实现去中心化。
分布式记账技术既然是一种分布式存储系统,它必然也面临着一致性问题。然而,B-money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共识机制,因此,B-money面临两个核心问题:
1)重复支付。双重花费是数字货币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其本质即分布式存储系统所面临的一致性问题。因为数字货币在计算机网络中仅仅是一条数据,可以轻易的复制粘贴。在银行系统中,兢兢业业的银行工作人员负责核对每一笔账单以确保没有重复支付,在eCash系统中,也有中心机构验证序列号的非重复性。但在去中心化系统中,由谁来确保用户没有重复支付呢?戴伟也提出了潜在的解决方案,设置服务器账户专门进行记账,并对服务器账户设计了赏罚制度以防止其作弊,但其有效性没有得到证实。
2)货币生成问题。更大的困难在货币创造环节,没有中心机构,b-money由谁发行,货币价值如何度量?根据戴伟的想法,要求所有账户持有者共同决定计算量的成本并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以此来获得相应价值的货币,但计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计算量的成本信息难以准确、及时获得。因此,B-money没有成为现实。
B-money虽然没有获得实际应用,但其设计理念及背后的分布式记账技术意义深远,之后众多数字货币都采用分布式记账作为底层技术,包括比特币。在《比特币白皮书》中,全文的第一处引注就来自于B-money的白皮书。
年:Bitgold
引入共识机制
年,尼克·萨博(NickSzabo)提出Bitgold设想,引入PoW共识机制,以新币奖励作为挖出区块的奖励机制,成功的解决了“账本一致性”和“货币生成”难题。此时,Bitgold已经非常接近比特币,然而可惜的是尼克·萨博擅长理论研究而并不擅长编程,他虽然试图寻找可以实现自己构想的开发者,但并没有得到响应,因此Bitgold的设想也没有成功落地。
至此,数字货币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探索,从eCash到B-money,再到Bitgold,以及曾经辉煌的e-gold,一代代数字货币创造先驱怀着对隐私权的执着、对自由货币的向往,试图创造理想的数字货币,但最终都功亏一篑。然而,这些探索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们加速了货币形态由实物货币向数字货币演进的进程。
今生:密码货币的兴起
年,从美国发起的金融海啸引发了全世界的金融灾难,许多金融机构、银行都受到了冲击,政府和银行管理经济的能力受到质疑,信用跌到低谷。美国政府向华尔街注入大笔资金,美联储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些操作的本质无非就是印钞票刺激经济,居民财富大大缩水,货币非国家化理念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货币非国家化是哈耶克在20世纪70年代的“滞涨”提出的理念,其核心论点是只有废除各国政府对货币创造的垄断才能实现价格水平稳定。同时,哈耶克提出政策建议:允许若干私人发钞行各自发行不同通货并展开市场竞争,在允许公众自由选择的条件下,公众会选择持有或使用币值稳定的通货,抛弃币值不稳定的通货,因而促使各发钞行不断调整自己的通货供应量,使得其币值稳定,由此实现物价水平的稳定。
在此背景下,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去中心化密码货币兴起。我们通过对目前市场上主流密码货币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探究密码货币发展的历史逻辑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年:比特币
首个去中心化的数字货币问世
年11月1日,一个自称中本聪的人,在密码朋克上贴出了他对数字货币的新设想:“我正在开发一种新的电子货币系统,采用完全点对点的形式,而且无须受信第三方的介入”。年1月,他发布了比特币的白皮书《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以及开源的第一版比特币客户端,宣告了比特币的诞生,同时也意味着区块链技术的出现。1月3日,中本聪挖出了比特币区块链第一个区块,即创世区块,第一个比特币就此问世。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比特币使用区块链技术成功解决了探索阶段数字货币的致命问题。
1)比特币区块链是一个纯分布式的P2P网络系统,分布式存储采用b-money的分布式记账技术(DLT)。2)采用非对称加密技术和密码学哈希函数(SHA函数)解决了点对点之间交易信息的传输和加密。3)采用PoW作为共识机制,比特币区块链系统每隔10分钟产生一个新区块,在区块中包含一定量的币基作为奖励,设定特定算法维持比特币供应量的增长。最开始,一个区块可以获得50比特币,每增加21万个区块后奖励减半,直到年比特币会完全发放完毕,因此比特币总量=×(50+25——12.5+…)=≈2万个,避免了通货膨胀的悲剧在比特币身上重演。4)比特币区块链降低了51%攻击的可能。一方面,基于PoW的共识机制使得节点挖出区块的概率与其算力成正比,发送51%攻击意味着要掌握51%的节点,成本巨大;另一方面,一旦有节点掌握了51%的算力,比特币系统必然面临信任危机,相应的币值可能会大幅下降,攻击者能获取的收益远远小于成本。
随着比特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