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尤其是B站知识区的内卷,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做不到的。
前有热爱变成的up主
八岁程序员治平同学,平均每个视频预览量过千。他在b站上讲授《计算机思维的视角》、《十节课学会制作网站》等,看得师训君已经是瞠目结舌。还有bilibili知名科技up主,粉丝量26万的
小学生Vita君。他站b站播放量高达80万的视频《散装数据结构#01:栈》,看到题目师训君就表示“人类进化为什么有没带我?”而这位小学生的代表作也是妥妥的“内卷”——《小学生教你学编程》,其中包含了“命令”、“函数”、“循环”等相应章节。
在视频中,Vita君对着镜头侃侃而谈,利用SwiftPlaygrounds,从零开始讲解编程基础,用小朋友们也能听懂的语言,对算法、函数、循环等概念进行阐述及示范。
当然,80万播放量并不是这些“神级儿童”的最高播放量。和大家随便聊聊F1的
保守派车迷刘同学,视频播放轻轻松松接近万。关于他的事迹,师训君在文章《小学生B站授课引万人围观,凭什么火到全站第一?》也介绍过。除此之外,当然还有人文博主。黄埔之星的《聊聊英国历史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播放量已经突破万。
看完这些知识区内卷现状,师训君感觉自己已经被后浪拍打在了沙滩上。不过,在感叹后生可畏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他们背后的特点。为什么有些孩子对于学习充满了兴趣和热忱,为什么有些学生却根本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为什么有些孩子虽然智商相似,但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差异?
为什么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学习兴趣差距那么大?
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能对学习动机的方方面面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是难以有效地组织教学的。
美国前教育部长泰洛尔·贝尔曾说过:“关于教育,有三件事要牢记:一是动机,二是动机,三是动机。”所谓动机是对人们的行为原因进行描述的术语,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
1.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
2.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
3.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动机是指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倾向。
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需求、个人价值观、态度、志向水平、外来鼓励、学习后果以及客观现实环境的要求(如考试、竞赛和升学)等诸多因素紧密关联。今天主要来说明一下动机与兴趣的关系。
兴趣是指趋向某一对象活动的内在倾向,是动机的一种——内驱力。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理论,可以将内驱力分为三个层次,即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是指儿童因好奇心而萌生的求知欲。儿童从小就有好奇心,对未见过的一切事物都好奇,爱看爱问,并渴望了解,从而产生求知欲,形成学习动机。
显然,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容易激发儿童的好奇心。教师需要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组织教学,设计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望。认知冲突是人的认识和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和差异。这种认知冲突给人以新奇感,富有吸引力,产生求知的冲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和欲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附属内驱力就是小学生得到长者认可从而间接地提高“地位”的动机。小学生希望自我能力显示给他人看,从而求得别人的理解、承认和赞许。一旦这种愿望、心理得到满足,便会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儿童自我意识相应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同学中获得地位,希望在同学中有威信,受到尊重。这种借获得成绩来提高地位的学习动机,称为自我提高内驱力。
满足小学生自我提高的愿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这一内驱力。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多自我表现,使小学生进行无休止的追求。
由此不难发现,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往往更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引起极大的兴趣。长期的物质奖励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呈现负面效果,而长期的精神奖励却能起到越来越强的带动作用。在教学中,需要做到创设成功机会,给予学生更多成功的满足。
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任何巧措施都无济于事。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让学生走上讲台,体会成功的满足,不失为激发学生内驱力的好方法。
学习需要内驱力,如果脱离这一理论研究而盲目的进行兴趣的培养,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研究学生、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内在的需求,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