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俄的暧昧态度,这使得美国感到十分挫败,因为他高估了印度对自己的战略依附性,认为印度会事事都依从于自己。印度的这种半战略自主性让美国难以完全公知印度。别的历史原因这一次不说太多,主要说一下现在印度态度异常的短期原因。
MCC协议的事情大家都听说了,我们往往只注意到这件事涉及到Sino,而忘了尼泊尔还有一个三面相连的邻国,也就是印度,这个地方我们一直忽略了。MCC协议里面着重提及了一点,就是允许美国在尼泊尔驻军。这个问题很复杂,但是有一点是可以清楚的,那就是不管怎么运输,美军必然要过境印度,你用C-运输,要过印度领空;海陆联运,要从加尔各答等港口登陆,然后用铁路、公路接驳,运进山国尼泊尔。那么印度能从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吗?
几乎没有,因为美国没来之前印度在尼泊尔的势力就很大,但是到90年代开始,尼泊尔的团结中心的武装活动就逐渐活跃起来,到年控制了农村的80%,年更是借助王室内讧和城市的尼泊尔大会党和尼(马)合作一度成为执政党,但是后来因为自废武功和默认议会模式,逐步又退回到印度在此占据优势的状态。我们即便在美国驻军后感到不快,但也没有损失自己的相关利益,尼泊尔的弟煮什么的,都是信奉印度教的,所以虽然独立,但是和印度的政治生态都差不多;而且处于相似的恐惧(反对土改等不利于弟煮的措施),印度和尼泊尔的关系要比尼泊尔和Sino的关系更亲近,因此,虽然各方都没有明说,但是尼泊尔不是一个像蒙古那样的缓冲带,而是一个印度势力范围,虽然尼泊尔在一些小地方和印度有领土争议,但是大体上是没有矛盾的。
说实话,不要看到尼泊尔那边的官员头衔上有,好像他们就是自己人了,完全不是那回事。我们简单说一下他们的本质,第一,不怎么主张土改,但对选举感兴趣;第二,承认多档秩序,他们管这两条叫“普拉昌达道路”。两点总结下来,他们早就变质了。所以他们在实质上和尼泊尔大会党没有什么区别。我可以说这20年的葛明都白葛了。虽然话比较难听,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样,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对这些山南的家伙抱有幻想。除了奥利对H亲善外,剩下的都一样,基本色调就在印度这一边。等于说印度在这边是有基本盘的,但是这回美国闯进来,主要损害的还是印度,而不是我们。
这样我们能够得出一个评估,那就是这笔买卖对印度不利。美国遭到印度直接抨击,不能说没有MCC让印度赔本赚吆喝引发不满的因素。而且印度为了实现平衡自主,主要方法就是在美苏、美俄之间保持平衡,原先是和苏联结盟状态下同美国保持接触,现在是和美国更积极联系的同时保持武器体系的苏俄传统、制式。但是在swift受到严重打压的时期,俄国贸易逐渐与swift脱钩,而扩大与CIPS挂钩的力度。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俄国的国际贸易大部分要通过RMB来完成了,特别是鉴于俄国在乌克兰问题上政策的不可逆属性,欧美在swift等方面进行的切割和脱钩必然会进一步加大。现在我们看见没有把俄国最大的储蓄银行纳入制裁,主要是因为技术性原因,而非结构性原因,也就是说,欧洲是为了找到替代性能源供应商和结清欧俄之间的尾款项目,而不是想要继续与俄国保持经济或者文化感情方面的联系。
印度维持这种平衡,就需要和俄国保持军事合作,甚至不惜为此而和美国闹别扭,坚持保有S-订单。以后新德里想要维持这种平衡性,就不可避免的要借助CIPS等非美元结算系统,而俄国的能源、小麦的买家是谁,都不言而喻了。在多种非美元经济体系中,Sino的几乎是唯一不怕打压的,这种金融稳定性也是别的货币难以企及的,因此印度以后和俄国的军贸,八成是要通过这个渠道了,印度也不能和Sino搞得太僵。
这件事和MCC问题也许能够引发印度对于自身崛起之路的新理解,那就是把提升自我的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主要锚定在一个无中生有的假想敌身上,而是把重心转移回国内,特别是土地问题。也许印度的改革仍然不能成功,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随着在印度有着大量业务的渣打银行在亚投行中加大投资、金砖开发银行的股东地位与印俄军贸的CIPS化,都导致印度在国际金融整合中很可能不得不转换跑道,而更多的依托Sino的“紧密同盟”(时殷弘语)一侧进行发展。
这个动向是值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