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10万首新歌,对音乐行业意味着什么

北京手足癣医院好不好 https://m.39.net/pf/a_4515780.html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音乐先声,作者

朋朋,编辑

范志辉

近日,环球音乐公布了0年第三季度财报业绩。

据环球音乐称,第三季度“音乐用户持续健康增长”,订阅流媒体收入同比增长8.7%至9.91亿欧元(约9.98亿美元),“由于行业向数字消费的过渡,以及与去年同期强劲的实体卖家的对比”,实体收入同比下降9.6%至.64亿欧元(约.亿美元)。

流媒体和数字音乐消费给了环球音乐不小的信心,环球音乐CEOSirLucianGrainge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我们更有能力驾驭任何业务不可避免的收入起伏,经受住宏观经济中的不利因素,适应我们所见的业态和消费习惯的变化,并抓住一切新兴的机遇。”

即便LucianGrainge信心满满,但在被问及“环球音乐所损失的流媒体份额”时,他也不得不感慨一句,“当音乐平台每天涌入10万首歌曲时,这对我们、消费者、所有人来说都是一种令人困惑的体验。”

那么,对于以环球音乐为代表的三大而言,每天10万首新歌意味着什么?纵览整个行业,大量涌入的新歌又会给行业带来什么?

被稀释的内容池

流媒体平台上内容池的扩容速度,打得三大唱片公司有些措手不及。

以Spotify为例,在年上半年,官方表示每天约有万首歌曲被上传到平台上,一年后这个数字翻了一倍,每天已有近4万首歌被上传到平台上。01年4月,这个数字达到了6万。而到今年10月,每天10万首新歌的数字得到了Spotify方的证实。

从年到0年,短短四年的时间,每天上传到Spotify等平台的歌曲数量已经翻了五倍。

10月3日,AppleMusic表示其曲库现在拥有超过1亿首新歌,AppleMusic的编辑主管RachelNewman表示“每天,超过万名歌手和词曲作者在AppleMusic上传新歌,这些歌曲使我们的曲库变得比以往更好。”

相较之下,目前三大唱片公司旗下的版权公司预计仅累计拥有或管理着万首作品。毫无疑问,增速迅猛的新歌内容大多来自独立音乐人,他们正从各大唱片公司手中争夺市场份额。

数据显示,年,三大唱片公司和Merlin为Spotify贡献了87%的歌曲,到了0年,这一数值已经下降到77%。也就是说,短短四年间唱片巨头们在Spotify上就损失了10%的市场份额。

那么,事情真如Rachel所言一样乐观吗?淹没了流媒体的庞大新歌规模,真的使曲库变得更好吗?

事实上,对于流媒体用户而言,其中绝大部分歌曲都不会被听到。数据显示,在Spotify上,截至01年底,大约80%的歌曲每月听众不足50人,而每月听众少于50人的音乐人数量为万。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聚沙成塔,假设他们平均每月有5名听众,如此一来,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音乐人就创造了1.亿的听众总数。对比来看,同样在Spotify上,高居榜首的EdSheeran每月也才万听众,仅相当于那万艺术家的累积收听规模的一半。

换言之,在Spotify上用户数量和用户注意力保持在一个稳定状态下,这些更像是“业余爱好者”的音乐人结合起来,成为一股与三大唱片引以为傲的明星们分庭抗礼的强大力量。

LucianGrainge补充说:“用户越来越多地被算法引导到低质量的内容,我们认为这对流媒体来说是不可持续的,对于乐迷来说也是不可持续的。”遗憾的是,在纷繁复杂、盘根错节的流媒体音乐市场内,还没有能对音乐质量进行把关的可信服的机制。

事实上,从曲库中剔除低质量音乐不仅是唱片公司的愿景,可能也是流媒体平台的追求。对于常年处于亏损的大多数流媒体平台而言,每天10万首新歌让他们在云储存和数字音乐曲库托管上的成本支出持续攀升。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在01年,Spotify在信息技术成本上比上年增加万欧元至万欧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云计算服务使用量的增加。在0年的前三个季度,Spotify平台上这笔费用已经增加到万欧元。据MBW估算,0年Spotify要在这项成本线上花费超过1.3亿欧元(约1.33亿美元),随着创作门槛的降低和AI音乐的普及,单就云计算服务成本,有一天或许也会让平台喘不过气。

更棘手的问题,在于如何对高质量音乐和低质量音乐进行区分。今年7月,三大唱片公司试图为自己旗下音乐的质量背书,游说流媒体平台降低独立音乐人的版税。然而,这引起了以TuneCore母公司BelieveCEODenisLadegaillerie为代表的第三方服务公司的强烈不满,他认为许多独立音乐人都能创作非常 的作品,都非常有潜力。

如果以是否签约大型唱片公司作为音乐质量的分野,进而在市场内形成差异化定价甚至剔除独立音乐人作品,一方面必然难以服众,引发音乐人群体的不满;另一方面,这显然动了像DistroKid和TuneCore这样独立发行公司的蛋糕。每天10万首新歌的时代洪涛之下,这正是一门势头正劲的生意。例如,Believe就于去年在法国上市,而DistroKid的最近估值也高达13亿美元。

事实上,独立音乐人、业余爱好者、唱片公司艺人的分野并不必然代表音乐品质的分野,差异化定价显然缺乏信服力。但有趣的是,在行业内甚至出现了通过相同版税来“笼络”独立音乐人的现象。

去年4月16日,AppleMusic曾在向音乐人、唱片公司以及版权商发送邮件披露了版权费率。在信中,AppleMusic强调,将为“所有厂牌方”支付相同的5%的收入分成,并暗戳戳地表示:“虽然其他服务商向独立厂牌支付的版税率远低于他们向三大唱片支付的,但我们保证向所有厂牌支付相同的版税分成”。

所以说,每天10万首新歌的时代,非但没有让曲库变得更好,反而增加了平台的管理成本和用户的选择成本,甚至让整个行业都陷入无休止的争论。

厂牌和音乐人危机

在环球音乐的CEOLucianGrainge向行业分享每天10万首新歌的数据一个月后,10月1日,TaylorSwift发布新专辑《Midnights》,上线仅11天便占据了BillboardHot单曲榜榜单前十,由此创造历史。

透过专业性榜单的认定,我们也需要认清一个现实,就是三大唱片公司中的头部艺术家仍保留着强大的“虹吸效应”。头部艺人的作品一经上线,会吸引到全部资源的倾斜,这既包括平台用户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