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发布了基于金额的全球支付货币排名。在年5月,美元以47.89%的市场占比持续领先,其次是占22.85%的欧元,英镑以6.84%位列第三。
与4月相比,5月份人民币的支付总量小幅下降,降幅达到1.43%,市场份额也稍微减少了0.05个百分点,由4.52%下调至4.47%,这是继续第二个月的下跌。
在全球货币支付排行中,人民币根据交易量排名第四,自年11月超越日元以来,已连续七个月保持在4%以上,并稳定在全球支付货币的第四位。
日元近期显得颇为不利,在全球支付货币排行中曾经高于人民币,但在过去两年中被人民币超过。
在今年5月,日元的支付市场份额仅为3.61%,较4月下降了0.36个百分点,为前五大货币中降幅最大的一种。
许多人提到SWIFT系统时,常会联想到俄罗斯的经历,认为它是美国控制的一个跨国支付网络,是美国执行全球金融制裁的助手。
事实上,SWIFT并非一个支付或清算机构,而是一个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性中立机构,主要负责标准化的报文传输。
简而言之,SWIFT不直接参与资金的划拨或清算操作,它只是银行间传递金融信息的渠道,包括支付指令和信息确认等,都是通过SWIFT报文来完成的。
每一个参与的机构都拥有自己的独特SWIFTCODE,例如中国银行的代码是BKCHCNBJ。
换句话说,SWIFT相当于把全球的银行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工作群,并为群内每个成员设置了公开且固定的识别码(SWIFTCODE),以便彼此进行联系。
综上所述,SWIFT虽然不参与资金划拨,但它掌握了所有参与机构资金转移的详细信息,大多数国际清算都需通过SWIFT传递交易信息。
一旦某银行机构被移出这个网络,其金融信息的传输将受到严重影响,其他机构无法准确地联系到该银行,从而无法进行交易支付等通信。
SWIFT负责交易信息的传递,而资金的划拨则通过各国的清算和结算系统进行,比如美国有银行间支付系统(CHIPS),中国则有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CIPS)。
CIPS系统虽然起步晚,但近年来发展迅速,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参与机构数量持续增加。
截至年5月底,CIPS系统共有参与者家,直接参与者家,间接参与者家。间接参与者中,亚洲有家(其中家在境内),欧洲家,非洲50家,北美28家,大洋洲21家,南美18家。
CIPS系统的参与者遍布全球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多家代理业务的法人银行机构,业务范围已扩展到全球个国家和地区。
CIPS不仅具有SWIFT相同的报文传递功能,还包括了国际间资金的清算和结算功能,如果两家银行均是CIPS的直接参与者,便可完全绕开SWIFT系统,直接完成交易信息的传递和资金划拨。
人民币在SWIFT系统中所占的支付份额,反映了近年来我们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果,虽然目前只有4.47%的市场份额,但这是对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的激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随着人民币国际认可度的提高,各国央行增加人民币的储备量,中国持续对外高水平开放,金融市场的放开是必然趋势,也正在稳步推进,成功是一步一步走来的,人民币的未来充满希望。#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