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模式落后,行业又处于发展期,新兴搅局者的到来是必然的趋势。
深响原创·作者|彭方婷
自音乐成为一个产业以来,版权就是其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然而,在音乐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当下,音乐版权的操作模式却没能跟上。VFineMusic(简称VFine)作为促进线上版权授权和管理的平台,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年4月,在CEO唐子御的推动下,VFine并购了豆瓣音乐业务,包括豆瓣FM、豆瓣音乐人等,并在今年2月获腾讯音乐娱乐集团和挚信资本战略投资,获得腾讯音乐版权支持后,新的豆瓣FM6.0版本将于6月底上线,千万文青的音乐图腾被再次激活。
同时,VFine将平台已有的音乐人资源与豆瓣音乐人进行整合,以音乐制作人群体为核心,着力打造原创音乐人社区,专注优秀音乐人和原创音乐的挖掘、传播以及价值变现。
VFine合并了豆瓣音乐业务后,将原本做toB版权生意的VFine推向了台前,也让公司成为了一个以「toB+toC」双业务驱动的音乐产业互联网平台。
「深响」采访到VFineCEO唐子御,他从中美差异、中国音乐版权市场的痛点与机会等角度分享了他的业务布局与行业洞察。
「中国音乐版权市场大有可为?」
根据IFPI的一份年消费者洞察报告,尽管很多人使用Spotify、AppleMusic等提供的流媒体服务,但仍然有38%的听众通过非法手段获取歌曲。版权侵犯仍然是一个重要问题。
除了全球各地都存在的盗版问题以外,中国还面临着绝大部分的音乐版权价值都没有被彻底挖掘的难题。
首先是用户在音乐版权上的消费低。从用户规模上来看,我国长期以来都是数字音乐第一大国,但这个领先优势并没有体现在音乐消费市场上。根据《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总报告》,年,我国人均音乐消费仅0.15美元,这一数据是美国人均的0.91%。
另外,作为音乐版权行业的传统管理方,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在年的许可收入只有2.04亿元,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的总收入也是近2亿元。相比之下,美国广播音乐协会等传统机构的收益则为百亿元级别。根据艾瑞咨询数据,在中国音乐版权市场规模从年的18.4亿元人民币,增长到年的.3亿元。对于数字音乐行业来说,这是一块巨大的蛋糕。
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音乐行业的资源还较为分散,不像美国那样的工业化。
VFineCEO唐子御向「深响」表示,美国的音乐行业通常分为四个板块,经纪、演出、版权和推广,每一个细分领域都有几个头部公司在竞争。
而国内的唱片公司或代理公司的业务范围却大都横跨这四大板块,以签约艺人为核心资源。这种以人而不是以业务能力为壁垒的模式,不仅大大增加了公司的风险性,也降低了行业的效率。
在传统的音乐版权模式展现出不少痛点的当下,唐子御看到的是将音乐版权业务在线上标准化和资本化的潜力机会。
VFineMusic数字音乐版权交易平台的模式
比起传统的音乐版权管理方,VFine作为一个新兴的音乐版权平台,主要会在内容、技术、运营、商业变现四方面进行创新:
在内容上,VFineMusic平台上有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多名原创音乐人,自有版权曲库中拥有18万首原创音乐,这一曲库还通过与各行业的平台和企业合作形成了大数据库。VFine还会在音乐入库时进行技术与人工把控,双重保证音乐的质量。
在技术上,VFineMusic已独立研发出行业领先的音频加密和识别技术VFineTech,实现对版权音乐的检索、监控与保护,进一步帮助音乐人和原创音乐进行版权的管理和维护。
在运营上,VFine在年完成了万次以上的人工推荐,运营团队能借助精确的场景标签和歌单推荐来帮助广告主快速匹配适合项目的音乐内容,且能通过解析市场上的广告视频,来指导音乐人进行更贴合市场的创作。
在商业变现上,VFine的授权范围涵盖线上及线下各类渠道,可以用于广告、影视综、游戏、APP、线下活动、门店、智能硬件等多种形式的项目;VFine的定价方式透明且多样,可以分为一次性买断、按需付费和会员制。
对于VFine的商业模式,唐子御认为这个平台是在为上下游搭建基础设施,需要深耕的时间,而一旦标准化的体系建立起来后,音乐版权业务也能产生规模效应。
VFine已经从一个六人工作室蜕变为多元业务的音乐平台。下一步,通过平衡利润率,VFine希望成为音乐版权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为「深响」整理后的采访实录:「切入数字化版权市场的逻辑」
深响:之前有人置疑说数字音乐版权市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你们自己是怎么测算这个市场空间的?
VFine:我们最开始做的时候考虑的非常简单,看海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成熟市场,能够很清晰地看到音乐行业通常被分为四个板块——经纪、演出、版权、推广。基本上这四个板块都会有垂直领域的所谓服务公司,也会有很多细分,每一个细分领域都会有相对来讲比较大的一家公司,或者是几个头部的公司在竞争。
美国线下广播市场一年光现金流就有23.7亿美金,已经做得很大了,这种超级连锁的业态其实在中国还不存在。中国的倾向是不论唱片公司或代理公司,把所有业务放一块,都自己做。
这么做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美国,一家版权公司很有可能跟10多家唱片公司都是合作关系,每家三四个头部艺人带一堆小艺人,索尼有BrunoMars,环球有TaylorSwift。一家公司即使艺人被抢走了一个也还能活下来,因为他还有很多艺人。
但是唱片公司就不一样了,所有的东西都自己做可以让收益最大化,但相对来讲风险也最大化,一个艺人出走可能半个公司都折了。中国的唱片公司始终没有对这种情况给出一个满意的回答,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中国唱片公司很难资本化的原因。
现在国内公司没有理解到这部分的精髓——你怎么样让一个生态能够做起来。我们当时在想,这个市场发展下去,不管外形如何,源头就在于如何去做利益分配,打算怎么做,分配给谁,自己拿多少。
深响:为什么选择从版权切入?
VFine:想明白生态这件事情之后,就可以大致地去判断,这个市场如果我现在要去搏话语权,方式是什么。如果去做的话,我不可能像传统公司一样,就看人。一个传统的经纪公司,核心的壁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