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张小全/TNC
导语:海岸带是人类活动聚集和人口定居的热点地区,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随着气候变化而日益加剧的海岸带灾害和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沿海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本期解锁自然的力量系列长文将带您了解海岸带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珊瑚礁、牡蛎礁、盐沼湿地和海草床)抵御和减缓海岸带灾害的作用,并将重点解读: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Solutions,NbS)如何提升海岸带韧性。
沿海地区是全球灾害的重灾区
近年来全球沿海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显著,年全球19亿人居住在距离海岸线不到公里的区域,占全球总人口的28%,预计到年这一数据将超过24亿。沿海地区的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人口密度高的城市中,例如,在年全球三十个人口数量超过5百万的大型城市中,有十七个分布在沿海地区(Kummuetal.,)。
随着气候变化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全球海水变暖以及热带气旋等极端气候事件日渐频繁,导致如风暴潮、海浪、洪涝、岸线侵蚀、台风等海岸带灾害风险正逐年增加,威胁着数以千万计的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尤其是海拔低于10米的沿海低洼地区及生活在此的6.8亿人口(IPCC,;WorldBank,)。
全球沿海地区面临的海平面上升的风险
来源:IPCC()
海岸带灾害对沿海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过去10年间,保险行业赔付了超过亿美元的海岸带灾害险,用于重建应对风暴和洪涝的基础设施(WorldBank,)。到年,预计全球滨海城市每年遭受的洪水灾害将造成1百万亿美元的损失(Hallegatteetal.,)。
受年飓风查利严重影响的美国佛罗里达州蓬塔戈尔达
摄影:CarltonWardJr./CourtesyofTNC
我国海岸带灾害风险
我国的海岸岸线全长约公里,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都集中于此,东部沿海的省市更是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排行中名列前茅,是我国经济最活跃、人口聚集程度最高的地区(王春子等,)。
中国也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损失大等特点,严重威胁着我国沿海地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制约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海洋灾害公报》统计,近10年来(-年)海洋灾害导致我国沿海地区直接经济损失1.22亿元,死亡(含失踪)人,其中仅年海岸带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03亿元(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全国海洋灾害综合风险图
来源: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我国的海洋灾害中,以风暴潮和海浪(风浪与涌浪)这两种海岸带灾害为主。过去十年间(—年),我国风暴潮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9亿元,约占海洋灾害总直接经济损失的86%。我国海浪灾害是发生最频繁的灾害类型,导致的死亡(含失踪)人数最多,占海洋灾害死亡人数的90%以上(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
海岸带生态系统
具有极其重要的防灾减灾功能
在海岸带防灾减灾越来越紧迫,尤其是气候变化对海岸带带来的影响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降低海岸带气候变化风险的措施可能包括:改变海岸带开发建设空间布局、开发海洋灾害预警响应系统,以及建设并强化海岸带防护性设施(McIvoretal.,)。
在传统海岸带防护设施中,海堤、海墙、防波堤等“硬质”工程或“灰色”基础设施被广泛应用,但存在着维护成本高和难以更新的问题,更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伤害(WorldBank,)。
佛罗里达州被飓风厄玛损坏的防波堤
摄影:JenniferAdler/CourtesyofTNC
大量研究表明,海岸带生态系统在抵御海岸带灾害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珊瑚礁、牡蛎礁等海岸带生态系统能够有效消浪缓流、护淤促滩,并适应海平面上升,从而减少风暴、洪涝与岸线侵蚀对沿海社区和设施带来的破坏(Losadaetal.,)。如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能够稳定水中的泥沙颗粒,作为缓冲带减缓海浪冲击到岸边的力度。近岸潮下带的珊瑚礁和牡蛎礁能够起到类似防波堤的物理防护效果。这些生态系统还能够通过增加下垫面摩擦阻力起到消浪缓流的作用[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