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马自达倒闭了吗?没有。
他们刚在前不久翻开周年的新篇章,刚好这是我成为马自达车主的第一年。
一年前,拿着3万块钱的预算准备买一辆车,要求有这么几个:
首先一定得是手动挡,每次看别人开手动挡的视频都看得浑身骚动,恨不得坐在马桶上用皮搋子换挡。
第二车身一定要紧凑,这辆车90%的时间是我一个人开,顶多坐俩人,不需要一丁点的后排空间,相反太宽敞的后排会让我觉得影响操控。
第三就是绝对不要大路货的家用车,最好有一些操控,家用车等成家之后有的是时间开,现在趁年轻赶紧多找点乐子。
当时每天在咸鱼和各类二手车网站锁定了铃木雨燕、标致/、福特嘉年华/马自达2和马自达3这几辆车,连改件和改法都看好了。
虽然我是本田脑残粉,但思域一方面是尺寸太大,更重要的是不玩高转的K20A没意思,K20A又太贵了实在玩不起。
飞度的保值率太高,再有我很清楚这辆车不改的话,行驶品质等于零,所以玩好本田的成本是很高的。
法系小车也一直是心头爱,本来在一家奥迪经销商的精选二手车看到一辆蓝色车身、织物座椅、白色仪表盘的2.0L两厢手动,这是心目中的完美配置,无奈钱包羞涩,担心买回一个爹养着供着,最后Pass。
雨燕呢,一直没有遇到有SwiftSport外观套件的款;嘉年华毕竟是美国品牌,喜欢归喜欢,却没有达到非买不可的程度。
和嘉年华同平台的马自达2又太少了,要么是丑到爆的三厢,要么是1.5L自动,偏偏找不到1.5L两厢手动。
最终选来选去,刚好在合适的时机遇到一辆蓝色的2.0L手动马自达3,找了一个周末看完车交了定金,等车管所周一上班我就成了车主。
很巧的是,10多年前在路上看到一辆很素的黑色马3,仅仅降低了车身高度和换了一套银灰色的轮毂,当时觉得这造型太帅了,赶紧用手机拍了一张。
没想到,有朝一日就拥有了车钥匙。
手动挡的乐趣
这辆马3买了有一年时间,这一年有几个月在做车行迹,有几个月遇到了疫情,再有这纯属每天下班后的大玩具,所以行驶里程只从9.4万公里涨到9.9万公里,跑得很少。
和今天的新车不同,初代马3没有ESP和一堆电子辅助系统,要把这辆车的手动挡开好开快,需要一段时间的较劲才摸得清性格。
首先有必要说明一点,不是所有的手动挡都有乐趣,不要一见到手动挡就高喊正义,好使的手动挡才好玩。
要是一开始接触的是凯越,我估计一下子就失去热情了,那车的手动挡丝毫没有驾驶乐趣可言。
▲30块钱的挡把头,换挡更加就手马3绝对是好玩的一类,挡位很清晰,每一次换挡不需要摸索和猜测挡位在哪,往上推就是3挡,往后拉就是4挡,往右上方拨就是5挡。
在快节奏的驾驶中,准确的挡位不需要驾驶者多花一秒钟思考,有利于提高驾驶的快感。
只是行程长了一点,手感谈不上有BRZ的机械感,也没有大众的吸入感,但称得上干净利落,每次进挡都有力度反馈,不是那么的松松软软。
虽然这是一款运动型家轿,变速箱的齿比却很紧密,保证了每一个挡位的加速能力,完成百公里加速也只要9秒左右,在十几年前同级车中属于很快的了。
要说手动挡到底有什么好玩的,这公里开下来,最大的意义在于此前正渐渐消失的人车交流又一点点得找了回来。
真的,没了电脑的帮助,手动挡可以把一辆车的信息放大好几倍,身体和大脑更加直接地接收这辆车的动态表现,你往这辆车输入的一切动作,都在瞬间完成。
一旦前面有慢车要超越,降挡补油切到2挡,油门一踩就完成了,再一把挂到5挡巡航,转速和油耗自然降下来了,根本不用等待变速箱的任何逻辑、响应和动作。
手动挡相当于“Sport”和“Eco”的人肉开关,如果要舒舒服服地开车,干脆照着驾校教练说的,20KM/H挂二挡,30KM/H挂3挡,40KM/H挂4挡,一点不窜一点不燥,老老实实的买菜车。
要是哪一天心血来潮,挡挡拉到转干TA,这车简直成了泰迪,油门响应变得十分敏感,比很多车的运动模式更运动,踩一脚就忍不住往前冲冲冲。
如果这是一辆自动挡的马3,用着福特的4AT,豪不夸张地说,乐趣至少少了百分之八、九十。
更何况这是最原始的手动挡,不像今天的思域Type-R、宝马M2C有降档自动补油功能,也不像大众有辅助起步,这辆车开得平顺与否,彻底看驾驶者的油离配合和转速匹配了。
如果没开过手动挡,这种乐趣可能不好联想。
高转自吸的魅力
买这辆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这副发动机,2.0L自吸、马力、转红线。
看看现在的这些家用品牌,除了86和BRZ,哪里还找得到转断油的自吸发动机。
这副发动机的魅力在于过了转之后——可变气门正时打开,ZoomZoom的声音加重,动力输出进入上升期,前面就像有匹脱缰的野马一直拽着跑。
等到转速开始从转向转、转爬升,噪音和路感夹杂在一起不断冲击耳膜,发动机更是越踩越有,亢奋指数和肾上腺素不断上升,诱惑着你踩啊,接着往死里踩啊。
由于是自吸发动机,不存在涡轮机哪怕一丁点的迟滞,只要每踩深一点油门,转速每往上爬升一格,这小车立刻有对应的细腻表现。你的脚相当于指挥家,脚底的油门就是指挥棒,往哪一挥都有明显的变化。
人车合一说到底,不就是这车短时间内听得懂、做得到你的要求。
马力是不大,关键在于这辆车只有1.2吨重,于是一挡扭矩转向,二挡挠胎起步,甚至体验得到克尔维特这些美系车三挡起步,一路加速到破百的神奇魔法。
车辙君也承认这辆车的加速不快,遇到一辆涡轮车,可能把地板踩穿都看不到别人的尾灯。偏偏营造的速度感和刺激度很强,你以为开着KM/H的速度,实际只有80KM/H。
要是对动力实在不满意,不甘心看着老马老去,这代马3是一副很有潜力的改装平台。
▲新一代的两厢设计有些致敬初代的意思,都有粗壮的D柱和力量感,星骋和昂克塞拉追求的是流线和优美
最简单的移植马6的2.3L、睿翼的2.5L,或者MPS的2.3T,破百只要6秒。
要注意一点,MPS的传动轴在转向节部分的花键和1.6L、2.0L车型有所区别,所以羊角也需要换为MPS的。
以及这代马3是和福特一起开发的,你要移植蒙迪欧、锐界的发动机也没问题。即使不是特别的原汁原味,福特胜在保有量大,也没有情怀加成,发动机便宜。
一点不闷,一点不廉价
开着爽的动力只是乐趣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属于这辆车的操控。
马3和传统的日系车不同,底盘更接近欧洲车的紧致和沉稳。
即使这是一辆13年的老车,功力可能衰减超过了50%,但今天坐在这张椅子上,每压过一次井盖,屁股依然感受得到这副后独立悬挂的扎实用料。
后悬挂的设计来自福特,不管他们今天的三缸决策有多失败,至少在操控这方面的实力要认可的,这是德国科隆的欧洲福特的功劳,和通常认知的底特律福特没有太多关系。
这副名为“E-link”多连杆式独立悬挂的特点是,左右后轮各有四个连接点和一根宝马3系减配的防倾杆,有利于减少后排多余的小振动。
但马3开起来不像大众系那么有分量感,开着PQ35平台的车型,你觉得这是一位很成熟的正经人,说一不二那种。
马3是大大咧咧的,或许不是居家过日子的那一位,不过每次的相处总是很开心、很放松。
相比之下,这些欧洲车居然有些太严肃、太闷了。
再有这辆车的减振器阻尼调得很强,准确来说是前悬挂的压缩行程颇为生硬,遇到减速带简直是撞上去的,砰砰两下完成,没有一丁点的缓冲和韧性,直接顶出硬连接。
要是追求一些高级感的车型,轮胎在压过减速带落地的时候,车头很有质感地往下沉这么一下,马3是没有的。
我是喜欢硬一点的悬挂,整车的动作犹如砍瓜切菜,在城市穿行一点不拖泥带水。
尤其在上桥下桥的飞坡处,硬悬挂有利于控制车身姿态,没有快要甩出去的失控,嗓子眼提到喉咙的失重感。
过弯也紧紧地支撑着车身,让轮胎和地面充分接触,进一步加强前轮的抓地力和驾驶者的信心,让城市的每一个弯道都成为你的游乐场。
反正开着这车,直线一下子变得索然无味,太无聊了,既没办法频繁地换挡,也找不到劈弯的乐趣,有时候宁愿跑远路也懒得上高速。
当然凡事都有两面性,悬挂这么硬除了舒适性不行,等遇到一段修得不好的公路,接下来面对的是持续的生硬和噪音冲击,把所有的大小石头全部通过悬挂传递到车厢和身体。
这时候只觉得这辆车快要散架了,各种生拉硬拽,导致车身在左右方向有快速的摇晃。这里说的摇晃不是悬挂太软,像开船一样晃悠悠的摇晃,是指动作更快的拉扯。
▲上一任车主贴的“壁虎”路感?肽感!
现在的车企为了吸引年轻人的